房地产市场跌宕30年,我爱我家命运的浮与沉
2023-07-14 15:07:4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近日,A股房产中介企业我爱我家被曝出杭州分公司内部动荡,所有高管被总部停职的消息,目前消息仍在持续发酵。同时有市场传闻称,原杭州总经理“自立门户”,开设了新的房产经纪公司。对此,我爱我家官方回应称“原我爱我家天津公司总经理谢家强已接任杭州公司总经理一职”,并强调公司“受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干扰”。背后的真相如何,外界猜测颇多。

众说纷纭之下,我爱我家杭州公司乃至集团的内部管理问题,也逐渐浮出水面。与此同时,该事件也引发了媒体对A股上市公司我爱我家的关注。据了解,消息发酵期间,我爱我家股价轻微震荡。

只是,在此之前,早年被称为房产中介航母的我爱我家,并没有多少热度,甚至并无太多存在感,60亿元的市值,更是同一赛道的贝壳找房千亿市值的零头。这也不禁令人好奇,成立时间甚至早于头号房地产经纪公司链家的我爱我家,是如何由盛及衰,一步步掉队甚至走向“沉沦”的?我们通过房地产经纪行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,以及我爱我家的发展轨迹,或许可以找到答案。

生于蛮荒地,长于红利期

上个世纪9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、城市化进程的浪潮,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。彼时,随着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》《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》陆续出台,房地产中介的合法地位被认可,房产中介行业也进入初步发展阶段。

一时之间,全国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如雨后春笋,迅速逼近上万家的规模,而依托房地产巨大市场的房产中介、代理、咨询服务人员,也在短期内暴涨数十万人。

随后的近10年时间,房产中介市场可谓群雄并起,中大恒基、顺驰地产、中天置业、我爱我家、搜房网及易居等相继成立。与此同时,房地产行业也如同一片蛮荒之地,并进入了野蛮生长期。

彼时,远在香港发展的陈早春看到了内地市场机遇,重回内地为自己的斯坦福公司引入战略投资,并以当年热播的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为企业重新命名,重新起航。一年后,莫天全成立搜房网并通过先后并购多家网络公司,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房地产互联网业务的企业。

由此,房地产行业的格局初定,并似乎自成两派、进入高速发展期。一派是以我爱我家为代表,基于线下门店的房产经纪公司,一派则是以搜房网为代表,依托互联网的房地产中介交易平台。

而且,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一路狂奔,直至2010年之后,互联网热潮席卷,行业高喊“互联网+房地产”口号,房产O2O的概念也在房地产行业发酵,并将线上线下模式逐渐融为一体。以房多多、爱屋吉屋、Q房网、平安好房等一系列互联网中介平台随之诞生。而且,彼时链家网的上线,也赶上了这样一波时代浪潮,也赶上了房地产线上流量上涨的红利期。

几经博弈后,行业进入洗牌期,一些房地产经纪公司相继倒下,最令业界记忆深刻的便是在行业混战中,中大恒基、中天置业相继坍塌。而在O2O的泡沫幻灭后,Q房网卷入欠薪负债风波,难以为继而被迫卖身,曾经风光无两的上市公司搜房网(房天下)、房多多,也濒临退市边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博弈中,我爱我家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,而且营收规模及影响力,在业界依然首屈一指,甚至成为仅次于链家、贝壳找房的第二大玩家。

不过,不幸的是,晚于我爱我家成立的链家,早在2005年前后,就因为抄底开店、推出真房源等超前布局,逐渐与我爱我家拉开了差距,甚至如今已不在一个级别。

因此,我爱我家一直被视为“夹缝中求生存”的幸运儿,也是悲哀的“中间带的边缘玩家”,随着其逐渐掉队,行业地位也越来越尴尬。

行业地位不及链家系,昔日的航母朝不保夕

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。如果单看我爱我家的营收规模,2022年营收超百亿,其规模仍在。但是对比链家升级后的贝壳找房,其差距十分巨大。而且,这种差距早在多年以前就已存在,如今甚至越来越大。

以北京地区为例。2017年初,链家掌握了北京二手房市场超60%的份额,拥有近1500家门店,而我爱我家550家门店的规模,不敌链家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在贝壳找房ACN等模式的推动下,贝壳找房的平台经纪人数量大幅增加,而我爱我家的打法却十分保守,甚至在部分地区开始收缩业务。

据我爱我家财报数据显示,2022年我爱我家国内运营门店总量3583家,员工约3.5万人,报告期内实现总交易金额超过2600 亿元。要知道,2021年我爱我家国内运营门店总量为4613家,员工约5万人,报告期内实现总交易金额超过4300亿元。而截至2022年年末,贝壳平台拥有约4.05万家门店,经纪人数量为394020名,我爱我家与之相比,甚至不在一个量级。

据了解,我爱我家的规模增长颓势,是自2022年6月以来开始收缩业务所致。彼时,我爱我家关停了合肥、烟台、长沙等地的加盟业务。业务聚焦城市上,2021年覆盖40城,2022年收缩至15城。

在交易规模下降的同时,我爱我家的净利润也自早几年开始,就出现大幅下滑。时至2022年上半年,其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并不多,但表现在净利润上,下滑幅度却超过200%,这也是自其2017年借壳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。累积到全年,其净利润亏损更是高达3.06亿元。

此外,我爱我家第二大股东五八公司还在我爱我家发布半年报宣的次日,宣布大比例减持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2020年以来,五八连续抛出减持计划,甚至被疑要清仓。第二大股东试图“出逃”,也预示着我爱我家的投资者,投资信心正在被消磨殆尽。

由此可见,对比链家系的生态化布局,房产经纪赛道的“一哥”链家凭借着“德佑”、“贝壳找房”的加盟、平台模式,构建了庞大的生态系统,形成了难以攻破的护城河。而我爱我家虽然作为“中介第一股”,实力上却与链家的距离越来越大,被资本市场抛弃后,命运更是如同浮萍。

高层频繁动荡,我爱我家错过一个时代

早年的我爱我家,是一个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。据我爱我家早期的员工回忆,我爱我家当年“年龄不得低于30岁”的要求与其他公司都不一样,对已经在家待业3年的她极具诱惑力。

当时,在我爱我家每一个门店都有她这样的“店嫂”的身影。同时,我爱我家对客户的敬畏也在业界闻名遐迩,在原来我爱我家的办公区,也用大字写着:“宁可少做一笔业务,决不得罪一个客户”。

与此同时,我爱我家的企业文化,还体现在员工关怀方面。例如,就杭州公司高管被集体免职事件前,我爱我家董事长谢勇出现在杭州公司全员大会会场,并宣布针对杭州公司抛出“爱家股权共享计划”:集团每年向杭州公司投入伍仟万元以上的资金,作为股权共享计划的权益及分红。

不过,此举也有市场解读为,我爱我家拿出真金白银,是为了稳住杭州公司的核心骨干。因为杭州一直以来是我爱我家的重点城市,其业绩贡献堪比北京等城市。

可是即使如此,我爱我家的人才队伍并不稳定,高管变动更是“家常便饭”。例如,2023年以来,我爱我家依然是高层管理动荡不安。例如,1月底,朱威因个人原因,提出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。4月,何洋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。6月底,另一名副总裁潘斯佳也提出辞职。

失去得力干将,关键职位空缺,我爱我家由谁带领团队,完成公司目标也将成为难题。当我爱我家与其冲击第一阵营的目标渐行渐远后,我爱我家错过的,也是一个房地产的大时代。

转型战略难落地,企业文化已“变味”

实际上,在链家、贝壳找房的一路狂奔之下,我爱我家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,所以也曾反复试错,试图通过新的业务模式,进行转型突破,然而却有些病急乱投医,甚至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
例如,2018年年报中,我爱我家就明确两条战略路线,其一是开展并购整合,直营与加盟双轮驱动;其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,以数据和流量为基础,实现业务创新。然而,新战略的落地效果,却不尽如人意。究其原因,也显而易见。

一方面,在链家通过加盟品牌“德佑”实现门店数量翻番后,我爱我家已经难以找到房产经纪行业的盟友,甚至一些房地产经纪机构、房地产经纪人选择什么房产经纪平台合作就业、加盟创业,也让我爱我家也落了下风。

另一方面,贝壳找房由真实房源大数据、ACN激励体系等构成的生态系统,也让房地产行业的经纪人找到了更好的个人发展平台、发挥个人能力的新战场,因此也让我爱我家,显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
据了解,我爱我家在追求自我变革的过程中,也曾因为战略失误而频繁踩雷,甚至被指是慌不择路。例如2019年前后,我爱我家联手苏宁有房,试图破局。不过事实证明,苏宁有房在业务上的拓展并不顺利,在合作后对我爱我家经纪业务的实际推动,并未泛起多大的浪花。

此后,我爱我家又“无厘头”地与科技巨头微软签署《战略合作备忘录》,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当下热门技术在备忘录中被提及,同样没有下文。

除此以外,我爱我家还曾押宝长租公寓品牌“相寓”来实现业绩的增长。不过此前却因“涉嫌推高房租”,而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,甚至遭到了北京发改委的调查。

在互联网上,关于“相寓”投诉相寓管家恶意报复拖欠押金相寓坑骗消费者、公寓环境差、退租后拒不退款等问题屡见不鲜,加上此前蛋壳等长租公寓模式暴雷等因素的影响,我爱我家的长租公寓模式,也注定并无太大想象力。

种种迹象表明,我爱我家过去引以为傲的张企业文化“名片”正在丢失。例如,今年以来,我爱我家多次被媒体曝光挪用房款,事后发现是加盟商所为。因此,如今的我爱我家,也被指从“有文化、无战略”走到了“无文化、无战略”的困境之中。

而回归到杭州公司的高管疑似自立门户,与我爱我家开展不良竞争,也足以说明,公司过去对市场的敬畏之心、对人才的“爱家”文化正在丧失。而这只过去的房产中介航母,也因为其平台的人才“单飞”无法挽留,而显得处境十分凄凉、令人唏嘘。

结语
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十五年前,在我爱我家成为房产中介第一股的高光时刻,其傲娇的自称“房产中介的航母”。不过如今的我爱我家,似乎一直在固守其传统的房产中介思维与现有的城池,所以在不经意之间,也与链家系的平台差距越拉越大。

从高光时刻到至暗时刻,我爱我家逐渐走下神坛、没有存在感,并非没有原因。或许既有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变化等宏观原因,也有我爱我家故步自封、原地踏步的内部经营管理之殇。

总之,一代“英雄”的崛起,不会只是靠运气,而一颗“巨星”的陨落,也不会只是因为其命运不幸。我爱我家由盛及衰的过程,令人惋惜,更令人深思。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